口腔黏膜疹

口腔黏膜疹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 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造成黏膜疹可能的疾病:

1.麻疹:

多發於嬰幼兒及學齡前小孩,但任何年齡群都可以發生。一般症狀為疲倦、無胃口、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等,約有5~10%病患因重複感染及其他病毒而併發中耳炎、肺炎、腦炎等。

2.德國麻疹:

跟麻疹很相似,特殊症狀為淋巴結的腫脹(耳後、後頭、頸後),部份病患會有關節痛,主要在女性懷孕時影響胎兒畸形或死亡,需要與痲疹、猩紅熱、傳染性紅斑、嬰兒玫瑰疹等做鑑別診斷。

3.嬰兒玫瑰疹:

多發生在兩歲以下幼兒,攝氏39度以上的高燒及不明顯的呼吸道症狀與腹瀉,理學檢查大多只有喉嚨稍微發紅的症狀。

4.傳染性紅斑:

初期有輕微的發燒與呼吸道症狀,特點為臉部潮紅,看來像雙頰被掌摑過一般。

5.腸病毒感染症:

多發生於五歲以下幼童,及夏秋季節,台灣因地屬亞熱帶全年都會發生但仍以夏季為最多,但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肢體麻痺等併發症。

6.泡疹性咽峽炎:

在口腔的後半部黏膜、偏桃腺及咽峽部出現丘疹、水泡與潰瘍

7.淋巴腺咽峽炎:

與泡疹性咽峽炎不同處在於疹子較硬、隆起、分開而被周圍有 3 ~ 5 mm的紅斑。

8.手足口病:

丘疹常在手掌、腳掌和手指出現,會維持一星期到十天,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在軀幹部則大多沒有疹子。疹子稍微疼痛,不太會癢,不會結痂,口腔也會有黏膜疹和潰瘍,比起泡疹性咽峽炎更廣泛,在兩頰口腔黏膜、牙齦、舌頭側邊都會有。與水痘需要做鑑別診斷,根據疹子的分佈、是否很癢、是否結痂等特點,很容易分辨。手足口病在臀部出現皮疹的機率很高,但是常常因為沒有特意去觀察而被忽略,此處的疹子也是作出手足口病診斷的重要參考。

9.川崎病:

多發生於小兒,尤其是三至五歲以下,病因不明。病症為持續十天左右的高燒,川崎病的疹子變化多端,沒有固定的分佈與形狀,可以是紅斑、丘疹、大片的潮紅、或像是蕁麻疹般地鼓起,但是不會有水泡。必須注意其他症狀以免誤診。

10.猩紅熱:

皮疹與痲疹相似,在腋下與鼠蹊部稍微比較明顯,疹子摸起來粗粗的,像是砂紙一樣。疹子不出限於臉部,但臉部會有潮紅,口周圍泛白。皮疹以指壓迫時變白,有口內黏膜疹和草莓舌症狀。

11.水痘:

突然的輕度發燒,不舒服,斑丘疹持續數小時後水泡出現,水泡持續數天後變成粒狀痂皮,因傳染性極強故多有接觸病人歷史,併發症有細菌感染、肺炎、腦炎、胎兒畸形等。

12.登革熱:

除了高燒與不適症狀以外,在全身出現類似麻疹的紅斑丘疹,大多不侵犯手掌與腳掌,消失時可能留下皮屑,臨床上出現的全身不適症狀相當明顯,會有倦怠、頭痛、眼窩痛、厲害的背痛、肌肉痛與關節痛等。有時候登革熱會引起出血傾向,就是登革出血熱;有時候不只全身性出血,還會休克危及生命,就叫做登革休克症候群。

由於造成黏膜疹的病症眾多,且病症多相似較難輕易分辨因此容易誤診,所以一但發現有黏膜疹之狀況發生時,須及時進行檢查並經確診後,依照醫師囑咐進行用藥,切勿自行用藥。

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