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發炎和皮膚刺激:耳道和耳膜中的皮膚非常敏感。任何炎症或損傷通常都能明顯知道,因為會感到疼痛或皮膚刺激。
-
紅腫或分泌物:對於年齡不足以表達疼痛的幼兒,耳朵發紅、腫脹或分泌物(血或膿液)是耳內有異物的主要跡象。幼兒還可能會經常反覆抓或揉耳朵。
-
耳垢嵌塞:如果是受耳垢影響,可能會感到耳內飽滿或受壓症狀,並且受影響的一側聽力減少。在極端情況下,會出現頭暈、噁心、嘔吐或步履不穩,這是由於耳朵發炎或耳膜增加受壓,導致中耳功能障礙。
兒童對自己的身體和有趣的物體感到好奇,最常出現在9個月至8歲的群體。最常被兒童放進耳朵的物件包括:
-
珠子
-
食物(尤其豆類)
-
紙
-
棉球
-
橡皮擦
-
小玩具
-
波子
-
小貝殼
-
耳垢:耳垢是耳道中天然存在的物質,但當它累積到堵塞耳道時會引起聽力損失或疼痛問題。過度使用棉花棒來清潔耳朵,實際會將耳垢和皮屑進一步推入耳道並壓在耳膜上,引起症狀。
-
昆蟲:昆蟲也可以飛入或爬入耳道。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睡在地板上或戶外,例如露營。昆蟲在耳內的活動和嗡嗡聲是會非常響亮,並可能引起痛楚,令人感到十分恐懼。
醫生通常使用耳鏡儀器可以直接看到耳內是否有異物。把錐形尖端的放大鏡用膠包覆並滑入耳道以觀察內部結構。如是兒童,可能會存在多個異物,所以還可能需要檢查其他孔,如另一側耳朵、口、鼻孔和直腸。
「取出黏在耳朵深處的異物」
如果異物在耳朵深處,不要將任何東西黏入耳內以嘗試自行移除異物,因為這可能會將異物推入,導致耳膜損傷或破裂,又或刮損耳道皮膚。醫生可以使用幾種方法去除異物:
-
把異物夾出:使用合適的鑷子伸入耳道並夾出異物,在耳鏡的幫助下不會損害重要的結構。
-
吸出異物:可以使用溫和的吸力來吸出異物。
-
沖出異物:用溫水和小導管灌注耳道,以將異物和碎屑沖出耳道。
「為兒童取出耳內異物」
小孩一般難以忍受痛楚或害怕被觸碰,故可能需要施用少量鎮靜劑,以便將異物從耳朵中取出。通常第一次嘗試是最成功的,因為隨後再次嘗試把異物取出,對小孩來說是痛苦和可怕的事情。
「取出耳內昆蟲」
-
麻醉劑或礦物油:使用麻醉劑如利多卡因(lidocaine)或礦物油,通常可殺死耳道中的昆蟲,然後用溫水溫和地把牠們沖出。
-
抗生素:去除異物後,醫生可能處方抗生素滴劑,使用五至七天,以防止耳道創傷的感染。
-
耳膜破裂:可能由異物、中耳感染或耳朵受壓所導致。患者常常感到疼痛,耳朵有稀血流出,並且聽力下降。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並認為耳膜可能破裂或受損,請保持耳朵乾爽,並尋求醫療護理。不要將棉花棒、液體或其他物品放進耳朵裡。
如果有異物落入耳中,請:
-
不要自行探測耳朵:使用棉花棒等工具探測耳朵可能會將異物推得更入並損壞耳朵。
-
用鑷子輕取異物:如果異物由外面清晰可見及柔韌,並且可以用鑷子輕鬆抓住,請輕輕將其取下。
-
嘗試讓異物跌出:將頭部傾斜到耳朵有異物的一側,試圖利用地心吸力讓異物自然跌出。
如果這些方法失敗或者仍然疼痛、異物沒有從耳道出來、聽力減弱或耳朵內有異物感覺,請盡快尋求醫生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