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言中醫:防範接觸性皮炎

 

接触性皮膚炎 互聯網

 

人體對不同的化學物質耐受性都不同,若不慎接觸致敏因子,則有機會引發接觸性皮炎。患者有明顯的接觸史,並有一定的潛伏期,首次發作可於接觸致敏原後72小時,再次接觸後發病時間可縮短至數小時或1天。已知的常見致敏原如漆油、膏貼、洗潔精等。一般多為急性發病,皮損多見於暴露部位,並局限於接觸處,邊界清晰,少數可蔓延至周邊部位。典型皮損為接觸處出現紅斑,紅斑上見丘疹和丘疱疹,嚴重時紅腫明顯並出現水疱,若接觸物為強酸、強鹼或其他強烈化學物,可引起皮膚壞死或潰瘍。

 

患者自覺皮損處有瘙癢感或灼痛,搔抓後可將致敏原帶到鄰近部位而產生相似皮損。部份患者可伴有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若反覆接觸或治療不當,可導致病情遷延,皮膚角質細胞過度增生或呈苔蘚樣變,而發展成亞急性或慢性皮炎。

 

治療方面,一般去除致敏物質及經處理後可於一至兩周內痊癒,留有暫時性色素沉着。中醫認為接觸性皮炎發生的原因,在於個體稟賦不耐,接觸過敏原後毒邪侵襲皮膚,鬱而化熱,邪熱與氣血相搏而發病。臨床上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可內服中藥配合中藥外洗,但必須遠離致敏原方能起效。

 

急性發作期主要分為風熱證或濕熱證,風熱證多發於頭面部,皮損色紅,表現為紅斑或丘疹,自覺瘙癢灼熱,用藥多選等荊芥、防風等。濕熱證皮損面積較廣泛,皮色鮮紅或伴有腫脹,紅斑上或見水疱,甚至有糜爛、滲出,或伴有發熱、口渴等症狀,多處方龍膽草、梔子、大黃等藥物。若遷延至慢性期,則以養血潤燥為主。

 

在日常生活中,應明確病因,避免接觸過敏物質,或可作皮膚斑貼試驗以協助辨別致敏原。如與職業有關,則應加強防護措施。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