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不靈面無表情 柏金遜症徵兆」

 

金遜症是長者中常見的腦部退化疾病之一,手震是金遜症常見的症狀,惟手腳不靈活,甚至面無表情亦是患病徵兆,發病年齡一般在60 70 歲之間。有腦神經科醫生表示,由於目前柏金遜症未有確切發病原因,令人防不勝防,如出現以上病徵便應立即求醫。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指,柏金遜症是長者所患的腦部退化疾病中,繼腦退化症後較常見的一種,平均病發年齡在60 70 歲,60 歲以上人口中,有1% 人患有柏金遜症。

據衞生署資料顯示,柏金遜症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兩類。大部分患柏金遜症的長者都是原發性,目前未有確切真正發病原因,估計是由於腦內部分神經系統功能受損,引致一種稱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誘發性的柏金遜症則是由精神科藥物、腦部受創或多次中風等因素引起。

 

醫生表示,大部分柏金遜症患者初期會出現手震、一邊手腳不靈活、走路緩慢、寫字不靈活等徵狀;一般人的面部表情會受情緒影響,惟柏金遜症患者卻難以透過面部表情表達;有部分患者睡覺時會手舞足蹈或大叫;較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兩邊手腳不靈活,或走路不穩容易跌倒,甚至出現吞嚥困難及大小便失禁,失去自理能力。

 

A person sitting on top of a grass covered field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靠藥物控制 退化性疾病

 

醫生又指,雖然柏金遜症屬退化性疾病,其症狀屬不可逆轉,現階段暫未有藥物能完全根治此症,惟透過藥物治療可控制病情,改善患者活動能力及減輕震顫情況。藥物一般需長期服用,切勿自行中止,否則可能會令病情反覆。醫生強調,雖然柏金遜症患者或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不過定期進行檢查及按時服藥,一般患者的預期壽命與一般人相若。

 

除了藥物治療,醫生亦表示,患者可進行物理治療,包括肌肉、姿勢及關節等訓練,從而減少症狀及併發症,病徵較輕微的患者可透過練習走路改善平衡力,亦可適當使用助行器具及正確運用轉移技巧,能令患者增加活動能力,減少意外發生;病情較重的患者則需鍛練肌肉,避免肌肉萎縮的情況惡化。

 

復康訓練 改善症狀

 

本港有大學研究發現,柏金遜症患者接受為期12星期、每星期次的平衡訓練後,平衡力能提升成,成效可維持約年。香港柏金遜症基金亦於2014 年推出免費手機應用程式「柏寶」,內存多段康復運動示範影片,讓柏金遜患者接受物理治療訓練後,在家中自我進行復康訓練,並循序漸進地培養恒常的運動習慣,提升治療成效。

 

據衞生署資料顯示,治療方案亦包括職業治療及心理輔導,醫生會分析患者起居生活及實際家居環境所遇到的障礙,使用輔助器材及改善家居布置,減低患者的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由於患者容易有抑鬱的情況,故家人的支持和安慰亦很重要;而照顧者亦可能因過度的壓力而感到沮喪,若有需要應向專業人士尋求輔導。

 

A person sitting on a chair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資料來源: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