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恐懼自己的恐懼】帶你了解社交恐懼症

 

林宥嘉的歌曲《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道出一個人時淡淡然的孤寂,或許對很多在香港這個大都會生活的人來說, 反而是不習慣自己一個人。但對於患有社交恐懼症 (或稱社交焦慮)的人來說,一個人的生活可減少心理壓力和自我批判,相對於與別人相處交流,獨處是他們最舒服的狀態。

 

【案例分析】

 

在一個秋日和暖的午後,治療室的電話響起,電話另一端傳來一把年輕清爽的少女聲音,她諮詢了許可的時間後便立即預約。兩天後,治療室迎來一位笑容可掬的少女:Christine

治療第一節不外乎是了解個案背景、想解決的困惑和個案對治療及輔導的期望。

「我覺得自己和同學溝通不了, 有時在學校遇見同學, 我會裝作看不到, 又很希望對方也看不到我, 我有社交恐懼  我以為自己有能力克服到,但現在是Year 2第二個學期了⋯⋯ 」Christine說。

Christine有點特別,不用我多說,就已經很熟悉這個治療程序,即使是保密協議內容也很清楚,而她在這次會面之前是沒有接受過任何心理治療或輔導的。對於這次的治療目的,她希望解決的是社交焦慮方面的問題。

「咦,似乎你對心理治療也有所認識,與你讀的科目相關?」我微笑着輕鬆帶出話題。

「我讀Medi(醫科),現在Year 2。」

在香港,一個讀醫科的學生基本是代表高材生,必須有非常出色的學術表現才可入讀醫學院,而可以應付這些壓力的學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都很高。「我想了解多少少,讀Medi 之前你要考大學,據我所知考大學時都需要考Speaking(說話),那個時候考的SpeakingGroup Discussion(小組討論)你都可以應付?」

「考試對我來說其實沒那麼驚,考試我們會知道怎樣考;我比較驚的是日常與人相處。即使以往在中學時代,我亦不太喜歡跟同學出去玩,只有兩個好朋友,讀了六年中學都是跟他們一起。到上大學有好多新同學,我覺得跟他們一起時很辛苦,相處時會不自然,會心跳好快,面會紅;當我緊張就會面紅,我就好怕其他人發現,問我為甚麼面紅。」Christine 的語速較快,表達清晰,但說話的時候總是不會看着我。

「所以當你緊張的時候就會逃避⋯⋯ 」我引導說。

「我會找藉口離開,初時說要回家,又或是之後有約⋯⋯ 我覺得這樣下去不好,我好想處理,但我自己處理不來。」Christine低頭皺眉,狀甚困擾。

其後,我給了Christine一份李勃維茲社交焦慮量表(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該量表可以讓我們知道社交焦慮的程度,Christine的量表分數顯示,她對社交的焦慮屬於輕至中度,即是對某些社交場景會恐懼和逃避,而某些日常狀況仍可以應付。

「看來在別人注視下工作、成為注意力的焦點和跟不熟的人說話,對你來說很難受⋯⋯ 」我看她的測試量表結果。

「是的,每當有人注意我,或者很留心地望着我時,我就會不明所以地緊張起來,好像別人會看到我的缺點,又或者會留意到我說錯話,感覺『很醜怪』⋯⋯ 我知道這些擔心好無聊,但更無聊的是我完全停止不了,一旦有人望着我,我就會好辛苦,好想快點離開。課後和同學在Canteen用餐,如果他們問我一些較私人的問題,即便是閒時喜歡做甚麼,我都會緊張起來。」Christine苦惱地道出社交焦慮症患者的共同恐懼,就是對社交帶有很多負面的想法,總是覺得自己會做出奇怪或丟臉的事,而別人會取笑或批評自己,因而大大影響當事人的工作和交友表現,結果越緊張,就越會出亂子。最後患者都會盡量避開與社交有關的活動,以免感到恐慌和失敗。

「這種情況由甚麼時候開始,又或者你在甚麼時候發現自己對社交有恐懼?」我嘗試了解這種表徵恐懼的源頭。

「很小的時候我已經不喜歡與人溝通⋯⋯ 從來都極不喜歡和人說話,我媽咪常說我很害羞,其實我覺得不是,我是驚,尤其怕和陌生人說話。」Christine說。

「社交恐懼是一種主觀感覺的焦慮,很多患者年輕時已經發現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但在香港,好多家長會覺得女仔文靜、不愛和朋友逛街是件好事, 而且往往能比較注重學習; 到上到大學或者出來工作就會發現,社交恐懼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工作。」我利用泛化技巧(Generalization),使Christine了解其他患者與她相若的狀況,減輕她對社交恐懼的負面感覺。

「係呀,有好多Aunties都讚我乖,常常自己溫書,其實我有時都想和其他同學一樣有群體活動,但我真的克服不了這種恐懼及不舒服。」Christine面露失望。

「一直都這樣?有沒有例外?」協助個案尋找「例外」等於尋找其內在資源和希望,也讓其圍繞在負面的問題中找轉機。

「有的,有一次迎新活動我會和新同學說話⋯⋯ 」Christine想了想。

我的表情展示出支持與欣賞,「嗯,你講多一些⋯⋯ 」

「那時我想『情況許可的也可試試搭話』,竟然成功交流了一會,但那天之後慢慢又好怕見到同學,怕和他們說話⋯⋯ 」

「你是怎樣做到的?」我問。

Christine的表情有點愕然,然後一陣沉默。「我想可能是我覺得當時無人認識我,可以自然一些⋯⋯ 其實我也不知道⋯⋯ 」

「非常好,即是有些情況,你是可以克服社交恐懼的。」我常用的手法,就是打破當事人對問題的固有認知和必然性。「如果現在問你,110分,你對社交的恐懼程度有多少分?」

Christine想了想,「應該有78⋯⋯ 」

我微微點頭以示明白,「那麼78分當中包含甚麼?」鼓勵個案看清恐懼的真面目是治療的重要一環。

「有怕開口和別人說話⋯⋯ 怕對方覺得我蠢。」Christine鼓起勇氣地說出來。

「嗯,如果可以由78分恐懼減至56分,你覺得會有怎樣的分別?」我問。

56⋯⋯ 我覺得可能我和人相處的時候仍然會焦慮,但我可以面對,至少不會避開⋯⋯ 」隨着幻想可行的轉變,Christine的希望感慢慢提升。

「很好,還有沒有其他?」

「而且做Group projects時,我可以放膽分享一些個人建議,現在很怕說出想法時同學會覺得我蠢或者沒有用。」

「非常好,你現在試試閉起雙眼,幻想當我們有一套魔法,可以使你變成更有信心與人相處的人,那一個你就好像以前可以成功和陌生人順利溝通的你,可以面對、可以放鬆表現自己,十分自然地做到⋯⋯你幻想一下,當你可以做到時,你的生活會變得怎樣不一樣?改變之後,你又會是個怎樣的人呢?」Christine合上雙眼後,靜靜地幻想。

「當你感受到改變之後的不一樣,你的大腦就會記住這一份力量和希望。你可以慢慢打開雙眼。」

Christine慢慢打開雙眼,深呼吸一下,回一回神。

Christine的個案是我眾多年輕的社交焦慮症患者之一,絕大部分這種社交焦慮症個案與其原生家庭的溝通模式有關。在中國人的家庭,普遍喜歡小朋友聽話,尤其是女孩子,安靜、不多言、專心溫書和不「周街走」是優點,是乖的。當家庭從小到大都鼓勵這種行為,很少人會認為很少甚至不社交是件壞事,也不會正視社交恐懼的問題。到中學畢業後,不論繼續升學還是投身社會工作,環境轉變才猛然醒覺這是個問題和希望處理。後來我由改變個案的認知開始,再給予對方一些社交練習,社交焦慮的問題便緩和了。

 

——————————————————

甚麼是社交恐懼症社交焦慮?

 

社交恐懼症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恐懼, 而且患者的生活與社交都會大受影響。社交情景畏懼症(Phobie des situations sociales)這個詞是在1930年由法國醫生Pierre Janet提出。及至1980年,美國精神醫學會首次把社交焦慮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之中,才正式認定此為一種精神疾病。

 

社交恐懼症患者最根本的問題,是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它比單一或特定恐懼影響層面更廣泛,通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就會發現,可惜大部分社交恐懼症患者卻完全不曾接受任何治療,只是逃避。同時亦有研究指出,社交恐懼症患者因腦內的杏仁核對社交情景有過度反應,故在心理治療外,藥物治療亦有效減少恐懼感。

 

相比起其他恐懼症,患有社交焦慮和公開發言恐懼的患者大部分會被嚴重影響日常工作或生活,因為避免恐懼和自我感覺不良好而大大減少生活上的選擇,例如不會選擇要頻繁接觸人的工作,或是因在工作上不能好好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喪失發揮自己的機會。

 

DSM-5》的幾個主要更新

 

1. 把「社交畏懼」(Social phobia)一詞改為「社交焦慮症」,因為社交畏懼容易被誤認為不常見且不太會影響功能,而在2012年的一項社區調查研究發現,社交焦慮症比社交畏懼較會讓民眾認為需要治療。

2. 把害怕「羞辱」(Humiliation)及「尷尬」(Embarrassment)擴大為「害怕負面評價」,因此除了羞愧或尷尬外也包括被拒絕或冒犯他人等。

3. 把個案認為其害怕是過度或不合理的,更改成該恐懼、焦慮與社交情景所造成的實際威脅及由社會文化背景層面來說,是不成比例的。

4. 如果有身體病況,只要其恐懼、焦慮或逃避明顯地與之無關或是「過度的」,還是可以診斷為社交焦慮症。

 

內向的人才會患上社交焦慮?

 

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 是一位出色的歌手、演員及導演,1968 年憑電影《妙女郎》獲得41屆奧斯卡女主角獎,從影以來共贏得2座奧斯卡獎、5座艾美獎、8座金球獎等。同時,她是一位社交焦慮症和公開演唱恐懼症患者。事緣在1967年,當她在紐約中央公園超過13萬人面前演唱時忘詞,頓時不知所措,之後更逃避了公開演唱近30年。

1994年,雖然還在與恐懼症對抗,但她再次有勇氣站在台上現場演唱。及後在2006年的訪問中,芭芭拉.史翠珊承認自己有為焦慮症尋找專業治療,並有接受抗焦慮藥物治療。

 

公開發言恐懼(Glossophobia

 

與社交焦慮或恐懼相類似的,就是公開發言恐懼(Glossophobia)。患者在其他範疇中並不能被診斷為社交焦慮,因其只會於公開發言時引發極度恐懼。不少人會在公開場合演說時感到恐懼,但若果這種恐懼大於正常反應,引致日常工作受影響,便需要注意。曾經有一位案主,他在會議室與一眾主管開會時,不論之前做了多少準備,都無法完成一個演說或匯報自己的工作,因而大大影響工作表現,也因而常自我批評為「無用」,導致自信低落。由此可見,公開發言的恐懼不只影響工作,也有機會讓案主感到自信下降。

 

 

社交焦慮與公開發言恐懼的自療

 

• 克服恐懼的關鍵是自我覺察,感受自己的社交恐懼,是哪一方面最讓你擔心和害怕?這一個你害怕的情況有出現過嗎?你面對自己恐懼時,身體、行為、認知的反應是怎樣?

• 接受自己的恐懼,認清在社交中有恐懼是當下的狀態,並不代表以後沒有改變的可能性。

• 寫下自己在恐懼時的迴避狀態或應對策略的例子。

• 了解恐懼的處理方法,如學習腹式呼吸,在感到開始恐懼時,用數脈搏的方法讓自己平靜下來。

• 訂立適合自己的自療大目標,分階段進行,如第一階段是不逃避群體活動,第二階段是參與小組討論等。

• 訂立一些小目標,針對減少在恐懼時的迴避行為。

• 用一些策略性和應對性的想法去取代負面和迴避的想法。

• 寫下你的成果和過程。

以上建議可因應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而調節,比較嚴重的社交焦慮治療應諮詢醫生和心理專家的專業意見。

 

 

 

資料來源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