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與吃密不可分,睡眠質量差,會引起多種進食障礙

 

人活著,有2件事兒,是必須做的,睡覺和吃飯 。這不是咱們活在這個星球的目的,但是,卻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對此,西方人總結出了1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科學研究的結果提示,睡眠與飲食是1對密不可分的健康要點,而睡眠質量和飲食狀況,又是代謝的基礎。這對問題處理不好,多種疾病就會接踵而來。

 

 

咱們先來看看睡眠時長與飲食之間的相互影響。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為期2周的觀察中,受試者先保持每晚9小時的睡眠,其後的5個晚上,睡眠時間縮短為5小時。結果,限制睡眠,雖然增加了總能量的支出,但是,會出現能量攝入代償,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比例,總效應是帶來體重的增加。該項結論,可以解釋,為何熬夜的人更容易發生肥胖。

 

 

同期的研究還發現,限制能量攝入後,慢波睡眠的比例會升高,瘦素、促甲狀腺激素、食慾素的水平下降。結果說明,慢波睡眠是低代謝率的時段,就像冬眠的動物那樣,代謝率、心率、血壓都降到低點。由此可以看出,進食、睡眠、內分泌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相互關聯。這項研究結果可以指導減肥,比如想靠少吃來實現減肥,就要增加慢波睡眠比例以及總的睡眠時間。

 

 

睡眠也是飲食狀況的反映,有研究發現,個體的身體狀況和熱量攝入,能夠影響特定的睡眠階段。比如,體重超重的人,在睡眠過程中的快速眼動期睡眠所占的比例更高,常會做夢,心跳和呼吸會加快,恢復性睡眠更少。如果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會減少第2階段睡眠時間,身體的體溫會有稍微下降,心跳正常,睡眠質量會有所提高。因此建議,在膳食結構中增加魚類攝入,通過色氨酸等相關代謝,有助於改善睡眠。

 

 

睡眠問題,也會引起多種進食障礙。以神經性厭食症為例,這種進食障礙,其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約為75%85%,而抑鬱症的核心表現則是失眠或嗜睡。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睡眠問題,可能與營養不良造成的神經及內分泌功能紊亂相關,其中食慾素的影響最為顯著。食慾素,由下丘腦釋放,對食慾和睡眠進行調節。有學者認為,飢餓狀態下,食慾素水平升高,會促進覺醒及覓食行為。

在進食障礙中,最常見的類型是暴食障礙,這種問題,在女性中的終生患病率約為3.5%,在男性約為2.0%。患有暴食障礙的人,睡眠指數更高,睡眠的潛伏期更長。由瑞典學者進行的雙胞胎研究則發現,睡眠質量差的人,患暴食障礙的風險會增加5.5倍,其中31%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目前,學界認為,夜間唾液皮質醇水平升高,是睡眠障礙與暴食障礙相互關聯的關鍵因素。

 

 

深夜吃東西,能夠促成夜間進食綜合徵及睡眠相關進食障礙。夜間進食綜合徵,每天攝取食量的至少25%是在晚餐之後吃下的,每周至少會有2次半夜醒來吃東西;睡眠相關進食障礙,很奇特,在發作時,吃東西的人仍處於深睡眠狀態,覺醒水平很低,可能攝入奇怪或者有毒的食品,而且缺乏進食記憶。大量的研究結果顯示,存在睡眠問題時,會升高進食障礙的風險;同時,有進食障礙者,睡眠障礙的發生率也較高,這其中的生理機制還有待於深入研究。不過,現有的研究結論已經提醒大家,睡眠與飲食是1對緊密相聯的健康問題。睡眠質量好,飲食及代謝過程才可能正常;飲食正常,吃得對路,則是睡得香的前提。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