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找不出原因 吞下膠囊內視鏡檢查發現是小腸癌

 

 

小腸長達六公尺,占消化道總長度60~70%,氣囊式小腸鏡只能看到小腸前後各三分之...

小腸長達六公尺,占消化道總長度60~70%,氣囊式小腸鏡只能看到小腸前後各三分之一。

 

長期腹脹、血便,找不出原因,當心是小腸出血,可能已長腫瘤。醫師建議,腸癌高危險群可先作胃鏡或腸鏡檢查,若找不到原因,可進一步進行小腸檢查,傳統小腸鏡只能看到小腸前後各三分之一,近來新式膠囊內視鏡宛若藥丸,吞進肚子裡拍照與定位,有助及早發現病灶。

 

一名年約40男性工作忙碌,三餐不定時,自知消化不好,未料長達兩年的腹部悶脹來自小腸腫瘤,直到解出黑色糞便、腹部不適感加劇,才至急診就醫。胃鏡、大腸鏡檢查,未發現任何異狀,醫師評估他有腸癌家族史,推測腫瘤位置可能在較難檢查到的小腸,透過膠囊內視鏡攝影,果然發現小腸深處有直徑約三公分腫瘤。

 

 

 

膠囊內視鏡約為10元硬幣大小,可「吞」進肚子裡拍照與定位。 圖/翻攝自醫師簡報

膠囊內視鏡約為10元硬幣大小,可「吞」進肚子裡拍照與定位。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黃天佑表示,小腸癌發生高峰在40歲、50歲與6070歲兩個階段,由於徵狀不明顯,即使出現腹脹、血便、食慾與體重下降等,還是不少人誤以為消化吸收不良,延誤就醫。

 

小腸病灶診斷困難許多,黃天佑說,胃鏡與大腸鏡無法檢查小腸,若血便患者的出血量未達每分鐘5毫升至10毫升,電腦斷層與血管攝影診斷率就不高。小腸長達六公尺,占消化道總長度60~70%,氣囊式小腸鏡只能看到小腸前後各三分之一,檢查受限。

 

黃天佑表示,有腸胃道癌症家族病史的人,宜在40歲進行糞便潛血檢查。若長期腹部悶脹、有紅便或黑便等血便問題,偶有腸胃道大出血等,可將檢查時間再提前。

 

 

 

資料來源: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