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示警太慢,不怕大流行?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所引起,會口糞感染的流行病,透過飲食及水汙染亦可能交叉傳染,因而有所謂「群聚感染效應」,尤其當時雖少有生食食品如生魚片丶生菜沙拉丶生蠔丶甲魚蛋等),整體環境衛生條件不佳,容易滋生蒼蠅等傳染媒介,故霍亂一發不可收拾,到處蔓延。

 

根據資料,霍亂自1854年迄今,全球共發生七次大流行。而台灣在1962年則爆發本土性霍亂大流行,全台各地疫情頻傳,但因新聞資訊受控制,到底流行嚴重到何種程度,外界多不得而知,民眾聞「可累拉」(Cholera)而色變。時逢盛夏溽暑,但因非熟食風險太大,導致枝仔冰等各項冰品及西瓜等水果,都讓民眾望而卻步。其時政府雖有免費注射預防針的措施,但因無法律強制性,以及該預防針注射後疼痛異常,至少半天才能消痛,民眾視注射為畏途,致預防注射普及率不高。政府遂通令公營之鐵公路局,民眾購買車票須出具「霍亂疫苗注射證明」,否則拒絕售票。此舉雷厲風行,由於當時鐡公路局壟斷全台八成以上的旅客運輸,以致注射率激增,民眾更加深對「可累拉」的畏懼。

 

霍亂的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通常為23天。發病特徵為嘔吐和水漾狂瀉,通常不會發燒;緊急時可先補充電解質,嚴重時則靜脈注射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及口服抗生素(四環素),8歲以下則用紅黴素。只要及時診治,致命率在1%以下。而群聚之人如有患者,其他人應檢查及追蹤觀察。

 

 

 

資料來源台灣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