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移植」也能治病 讓90多歲老奶奶擺脫這種痛苦

艱難梭菌,又稱「困難梭菌」,人體平時由於有其他菌叢與其競爭,因此這菌並沒有大影響。但若腸道好菌不足,會令毒素產生,造成感染。艱難梭菌感染是一直以來都難以治癒的疾病,但現在糞便移植便有效治療此病。以下是一則《世界日報》報導,講述一宗艱難梭菌感染的案例,並指出糞便移植如何有效治療艱難梭菌感染。
「糞便移植」也能治病 讓90多歲老奶奶擺脫這種痛苦
根據研究,糞便移植可有效治療困難梭菌感染等多項疾病。
一名90幾歲老奶奶因肺炎住院,長期使用抗生素加上身體虛弱,造成困難梭菌感染,每天狂瀉超過十次,一再被隔離,出不了院,而被暱稱為「格格」。經醫師建議接受「糞便移植」治療,終於擺脫腹瀉之苦得以出院。而收治這名病人的台灣高雄醫學大學體系在日前登場的醫療科技展,以「『呷賽』(台語指吃糞)也能治病!」為主題參展,讓民眾更了解這項技術及腸道健康。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困難梭菌平常就存在於人體,因為有其他腸道菌叢的競爭及壓抑,對人體健康沒有太大的影響。肺炎患者因長期使用抗生素,腸道好菌一併被殺死,困難梭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造成感染腹瀉。
吳登強說,困難梭菌在美國一年造成2.5萬人死亡,但連被視為「最後一線藥物」的萬古黴素都難以對付。但「糞便移植」卻可有效治療困難梭菌感染,以老奶奶為例,只「灌」了兩次糞便就痊癒了。
「糞便移植」是一種「腸道微菌叢植入術」,從腸道健康狀態良好的人身上取得糞便,先用生理食鹽水混勻稀釋,再過濾雜質後,透過大腸鏡植入大腸,或經鼻胃管、胃鏡由上消化道植入十二指腸或小腸的位置,讓捐贈者糞便中的好菌活下來,並在患者腸道中共生,困難梭菌就會被排除,病情即能痊癒。
吳登強說,過去認為要讓腸道好菌生長,食用益生菌即可,但益生菌改善有限,糞便內的細菌量高達10的12次方,透過糞便移植有機會將腸道內的菌相換回來。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高醫已完成12例「糞便移植」病例,七名困難梭菌感染、五名為潰瘍性結腸炎。而這次醫療展,高醫將以這項技術為主軸,並建置45公尺的巨大虛擬腸道,邀請民眾體驗「呷賽能治病」,一起了解糞便與健康的微妙關係。
資料來源:世界日報
會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