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症是如何出現的?

當人體體溫低於攝氏35度時,便會出現低溫症,而且多數發生在長者、長期病患者以及嬰兒身上,但不少人都忽視了低溫症的嚴重性。以下是《香港教育城》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低溫症的定義、成因、其對身體的影響以及預防措施
低溫症是如何出現的?
人類是恆溫動物,體溫通常會保持在大約37℃(攝氏37度)。當體溫比正常體溫低約2℃時,就算是輕微低溫症了。低溫症的成因是甚麼?體溫過低對身體又有甚麼影響呢?
人體熱量的產生
體溫是指身體內部的溫度,會因人體產生熱量和散熱而改變。人體的熱量主要由內臟器官的代謝作用產生,當細胞分解食物中的營養時,就會產生熱量,從而保持體溫。胸腹位置是人體中溫度最高的地方,這裏的溫度被稱為核心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雙手平日沒有衣物覆蓋,熱量容易散發,而雙腳離內臟較遠,所以由內臟產生的熱力會較難傳到雙腳,故此手腳溫度會較低。一旦體內產生的熱量或是禦寒衣物不足,手腳會首先變得冰冷。
維持體溫的重要性
細胞要在一定溫度下才能正常運作,適合的體溫能令血液循環暢通,維持身體機能。體溫過低時,身體免疫力會下降,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導致生病;而運動後或環境溫度過高,會令體溫過高,身體感到無力,容易疲倦。
低溫症的定義
一般人的核心體溫為36.5℃至37.2℃,當四周環境比體溫低時,體內熱度會向環境散發,令體溫下降。當核心體溫下降至35℃或以下,身體器官機能會減慢或停止運作,這種情況就是低溫症(也叫失溫症)。
嚴重程度 |
核心體溫 |
出現徵狀 |
輕微 |
32℃至35℃ |
手腳冰冷 |
中度 |
28℃至32℃ |
神志混亂、抖顫、反應遲緩等 |
嚴重 |
28℃以下 |
呼吸減慢、進入昏迷等,嚴重可致死亡 |
成因
- 長時間待在寒冷室外,熱量持續向外散發。
- 長時間浸泡在冷水中或濕身,水會令熱量加速散發。
- 禦寒衣物不足,無法保暖。
- 體內體溫調節系統失衡,無法維持正常體溫。
低溫症是短期內體溫失調的急性徵狀,若程度輕微,通過進食如朱古力等的高能量食品、穿着保暖的禦寒衣物及飲用溫熱飲料等方法,體溫就可憑人體內的調節體溫功能盡快回復正常。
體溫低至35℃就是低溫症?
其實體溫低至35℃也不一定是患上低溫症,35℃只是參考數值。要知道是否患上低溫症,除測量體溫外,還要觀察身體有沒有出現低溫症徵狀。如果正常體溫本身偏低(例如36.5℃),體溫在35℃時,不適感或會較輕微,也未必會出現低溫症徵狀。
由於輕微低溫症的徵狀不明顯,未必能自行判斷,如有懷疑,請尋求醫生的專業判斷。
哪些人較容易患上低溫症?
任何人都有患上低溫症的可能,不過兒童及老人的體溫調節系統,會因未成熟及年老的關係,對氣溫劇變的反應較慢,身體需要較長時間才開始調整體溫,因此較容易患上低溫症。
不論年齡,天氣轉涼時,記得要多穿禦寒衣物,預防體溫流失!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城
會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