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 患上它有什麼影響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又稱ICP,通常發生在懷孕28週以後。很多準媽媽對於這個病並不是十分了解,但此病嚴重的話,會造成胎兒早產、死胎或產後大出血。只要及早發現並配合適當治療,患者就無須過分憂慮。以下是《每日頭條》的一篇報導,內容講述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 患上它有什麼影響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又稱之為妊娠膽汁淤積症,是常見的一種妊娠期併發症。不過很多人對於妊娠期內膽汁淤積症不是很了解,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的症狀以及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的治療。不過沒關係,小編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來看一下吧。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的病因
為什麼會患上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呢?其實對於這種症狀的病因,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不過目前表現出現來跟一下幾種病因有關。
l 妊娠期胎盤合成雌激素
孕婦體內雌激素水平大幅增加,雌激素可使Na+-K+-ATP酶活性下降,能量提供減少,導致膽酸代謝障礙;雌激素可使肝細胞膜中膽固醇與磷脂比例上升,流動性降低,影響對膽酸的通透性,使膽汁流出受阻;雌激素作用於肝細胞表面的雌激素受體,改變肝細胞蛋白質合成,導致膽汁回流增加。上述因素綜合作用可能導致ICP的發生。臨床研究認為,雌激素不是ICP致病的惟一因素,可能是雌激素代謝異常及肝臟對妊娠期生理性增加的雌激素高敏感性引起的。
l 遺傳與環境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ICP發病率與季節有關,冷季發生率高於熱季,且在母親或姐妹中有ICP病史的婦女中ICP發生率明顯增高,表明遺傳與環境因素在ICP發生中起一定作用。
l 藥物
使用一些具有減少膽小管轉運的膽汁藥物,如硫唑嘌呤就會引起ICP。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的表現症狀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有什麼表現症狀呢?應該很多人都不知道吧。那小編這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的表現症狀吧。
l 瘙癢
幾乎所有患者首發症狀為孕晚期發生無皮膚損傷的瘙癢,約80%患者在30周後出現,有的甚至更早。瘙癢程度不一,常呈持續性,白晝輕,夜間加劇。瘙癢一般先從手掌和腳掌開始,然後逐漸向肢體近端延伸,甚至可發展到面部,但極少侵及黏膜。這種瘙癢症狀平均約3周,亦有達數月者,於分娩後數小時或數日內迅速緩解、消失。
l 其他症狀
嚴重瘙癢時引起失眠、疲勞、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
l 體徵
四肢皮膚可見抓痕;10%~15%患者在瘙癢發生數日至數周內出現輕度黃疸,部分病例黃疸與瘙癢同時發生,於分娩後數日內消退。同時伴尿色加深等高膽紅素血症表現。ICP孕婦無急慢性肝病體徵,肝大但質地軟,有輕壓痛。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的治療
治療目的是緩解瘙癢症狀,恢復肝功能,降低血膽酸水平,重點是胎兒宮內狀況的監護,及時發現胎兒缺氧並採取相應措施。
l 一般處理
適當卧床休息,取左側卧位,以增加胎盤血流量,給予間斷吸氧、高滲葡萄糖、維生素類及能量合劑,既保肝又可提高胎兒對缺氧的耐受性。定期復檢肝功能、血膽酸、膽紅素。
l 藥物治療
能使孕婦臨床症狀減輕,膽汁淤積的生化指標和圍生兒預後改善的藥物有:
(1) 腺苷蛋氨酸
治療ICP的首選藥物。該藥可防止雌激素升高所引起的膽汁淤積,保護雌激素敏感者的肝臟。臨床中可改善ICP的症狀,延緩病情進一步的發展。
(2) 熊去氧膽酸
服用後抑制腸道對疏水性膽酸重吸收,降低膽酸,改善胎兒環境,從而延長胎齡。瘙癢症狀和生化指標均可明顯改善。
(3) 地塞米松
可誘導酶活性,能通過胎盤減少胎兒腎上腺脫氫表雄酮的分泌,降低雌激素的產生,減輕膽汁淤積;能促進胎肺成熟,避免早產兒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徵;可使瘙癢症狀緩解甚至消失。
(4) 苯巴比妥
此藥可誘導酶活性和產生細胞素P450,從而增加膽汁流量,改善瘙癢症狀。
l 產科處理
(1) 產前監護
從孕34周開始每周行無刺激胎心監護(NST)試驗,必要時行胎兒生物物理評分,以便及早發現隱性胎兒缺氧。NST、基線胎心率變異消失可作為預測ICP胎兒缺氧的指標。每日數胎動,若12小時內胎動少於10次,應警惕胎兒宮內窘迫。定期超聲檢查,注意有無羊水過少。
(2) 適時終止妊娠
孕婦出現黃疸,胎齡已達36周、無黃疸、妊娠已足月或胎肺已成熟者、有胎盤功能明顯減退或胎兒窘迫者應及時終止妊娠。應以剖宮產為宜,經陰道分娩會加重胎兒缺氧,甚至死亡。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的治療注意事項
1. ICP對於孕婦的主要影響是瘙癢,不會產生其他嚴重危害,但對胎兒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突然死亡於宮內,應向孕婦及家屬說明。
2. 目前的胎兒監護措施還不足以預測ICP孕婦的胎兒死亡,也就是說即使監護正常,胎兒也可能突然死亡,其原因在於後者往往沒有慢性缺氧的表現。儘管如此,也應該定期進行胎兒監護。
3. 因ICP患者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障礙,故分娩前應補充脂溶性維生素×(10mg/d,肌內注射),以預防產後出血,用考來烯胺治療時,更應補充脂溶性維生素K和其他脂溶性維生素。
4. 一些動物和人類的資料顯示重複給予類固醇與出生體重下降和神經元發育異常之間可能存在聯繫,所以還不能建議廣泛應用地塞米松。對距離分娩時間還遠,並有症狀持續且嚴重的孕婦,給予地塞米松治療時應該慎重。
5. 分娩後不主張採用含雌激素的藥物,以避免肝內膽汁淤積的發生。
6. 對重症病人可採用血漿置換治療。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會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