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與我們的距離

 

生長在愛狗人家,從小家裡就養狗,小時候常聽長輩咬牙切齒的講日治時期警察四處打狗,家裡養的狗藏到沒地方藏,被找到會被打死的故事,老人講過就忘了,一段時間後會不斷重播!年幼時不懂總是好奇為何警察要四處巡邏到處打死狗?是跟壞鄰居一樣要吃狗肉嗎?原來是當時狂犬病疫苗注射率不高導致狂犬病傳染嚴重,只能透過全面撲殺控制疫情狂犬病疫苗注射率必須超過70%以上才能有效防堵,家犬數量好算但加上浪犬、野化犬如何計算才會準確?

 

/Users/a123/Desktop/s_5464066.jpg

白鼻心染病異常行為跑出來跟狗打架被咬死。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的腦脊髓炎病後,致死率幾乎達

100%,目前對於已發病狂犬病病人並無確定療效的治療法,只能給予病患支持性治療,狂犬病是全球性的法定傳染病,全世界每天15人因狂犬病死亡,犬、貓為主要的傳染源,而野生動物如蝙蝠、浣熊、狼、土狼、胡狼、鼬鼠、鼬貛及其他會咬人的哺乳動物鼠、松鼠、兔子也有少數的例子被感染。主要發生於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及中東等地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55,000死亡病例,其中亞洲約占31,000例死亡,非洲約占24,000例死亡,其中30~50%是幼童。臺灣自1959年起不再有人的病例,2002年及2012年各一例自中國大陸移入病例,2013年菲律賓境外移入病例。

 

/Users/a123/Desktop/zao_quan_mao_lie_shi_de_you_huan_.jpg

遭犬貓獵食的鼬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13年7月起確認國內野生動物感染狂犬病毒,目前國內疫情侷限於鼬獾、白鼻心等肉食目野生動物,並將檢出狂犬病陽性動物之鄉鎮市區(狂犬病陽性動物分佈圖)與其他鄉鎮,列為狂犬病風險地區(陽性鼬獾分布鄉鎮)。台東發生一例鼬獾狂犬病傳染幼犬另在各地也發生一例錢鼠、六例白鼻心驗出狂犬病毒陽性,鼬獾跨種傳染已有案例發生,至今2019年6月30日農委會公告的檢驗資料數據看來檢驗樣數下降,但陽性比率仍略高因此不容輕忽。

 

/Users/a123/Desktop/1_12.png

 

/Users/a123/Desktop/3_7.png

 

目前看來狂犬病可能擴散主要路徑:

1. 受染病動物攻擊人犬。

2. 染病動物受貓犬攻擊獵食傳染。

3. 臨山及山區流浪犬、野化犬餵養聚集互相傳染擴散。

4. 放養犬家犬獵捕染病動物或與染病浪犬接觸受傳染。

5. 染病貓犬把病毒傳染給餵養及接觸者或飼主。

 

林務局規定犬貓禁入山林,因狂犬病毒已有案例由鼬獾已跨種傳染犬隻,多數野生動物感染狂犬病並不恐怖,因為病毒傳染需要時間空間,而多數肉野生食目動物並不是群聚動物,是有領域性獨來獨往的,染病了就死了病毒也就死掉了,除非病發亂闖打架或一定時間內屍體被撿食,試想狗是群聚動物如果一隻中就整群中獎了!如果貓狗染上狂犬病再度跨種傳染給人,疫情擴散這傳染路徑是合理且最有可能發生的!

 

/Users/a123/Desktop/15823724_10202452837597488_612460347006446316_n.jpg

貓抓錢鼠。

 

按傳染疫病防治法規定及歷史紀錄這種大規模的疫情爆發後最佳控制方式就是必要之惡進行全面撲殺。

 

狂犬病爆發除了人命威脅外其他社會影響

  1. 民眾恐慌家犬大量被棄養造成棄養潮。
  2. 所有領養送養活動停擺寵物商業行為更不可能發生。
  3. 家犬棄養浪犬暴增。
  4. 一般民眾開始排拒從業人員甚至飼養犬貓者。
  5. 全面撲殺浪貓浪犬及疫區家貓家犬。
  6. 寵物相關業者重創包含犬舍、訓練場、寄宿業、美容業、飼料業、動保業的大批從業人員失業,造成治安問題。

 

/Users/a123/Desktop/wei_ming_ming__7.jpg

/Users/a123/Desktop/11222.png

狂犬病看似可怕但知道預防處理方法及相關從業與接觸者隨時保持警覺就能控

制下來,對抗如此頑強的疫病,我們不能不隨時保持警覺性,零安樂被視為動保運動一大勝利,卻也造成四處狗滿為患,人為餵養的野化犬群肆無忌憚的攻擊其他生物甚至追人造成多人死亡的慘劇,狂犬病的防疫漏洞最大問題出在鄰近山區遊蕩犬隻任意餵養問題上,TNvR,Trap(誘捕)、Neuter(絕育)、vaccination(疫苗施打)Return(回置)大概是目前較普為接受的流浪動物處理概念,然而事情也絕對沒那麼簡單,因為除了棄養、放養犬外,多數野化犬敏感難以接近,即便被抓到一次節育後打一次疫苗後續下次打疫苗時間到了怎麼抓?絕育受苦到這一代合情合理,疫苗施打也合情合理,然而回置後這些狗還是在外四處遊蕩到處追人追動物,不回置要送哪收容呢?一切都是政府主管單位該好好動腦想的問題。

 

新聞來源:台灣動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