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思覺失調症可完全康復 及早就醫效果好

 

衛福部八里療養院將舉辦鳳凰盃運動會,展現病人復健成果。圖為心口司長諶立中(中)、八里療養院長張介信(右3)。林芳如攝

衛福部八里療養院將舉辦鳳凰盃運動會,展現病人復健成果。圖為心口司長諶立中()、八里療養院長張介信(3)。林芳如


思覺失調症長期被污名化為不定時炸彈,事實上,3分之1患者經過治療有機會完全康復、穩定工作。衛福部八里療養院院張介信表示,隨著醫學進步,從發病到就醫的時間愈短,1周或3個月內開始治療,效果都非常好。除了規律服藥,醫師也鼓勵病人運動抗壓,同時改善肥胖、血糖和體脂肪高等藥物副作用,體能增加也才有辦法去追求目標。

 

張介信解釋,思覺失調症主要是思考、知覺變異,常見症狀為妄想、幻覺。即便沒有事實依據,病人也堅持某種信念,好比電燈閃一下就妄想外星人在操控;幻聽樣式很多,通常是聽到旁邊有2個人在交談批評、命令病人,讓病人很痛苦。

 

如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張介信說,思覺失調症初期徵兆不明顯,可能對環境刺激有不合邏輯、偏頗的解釋;注意力、人際交往表現不好,愈來愈封閉自我,一個人突然變得不太一樣,就要注意,且未必是思覺失調,也可能憂鬱症、躁鬱症、心理壓力或挫敗,長期不處理面對都會衍生精神方面症狀、問題。

 

精神疾病大都是多因子遺傳,非單一基因決定,即便父母都有思覺失調症,生下的孩子也只有40%發病率;同卵雙胞胎雖然基因相同,其中一個發病,另一位發病率也僅50%;一般兄弟姊妹其中有人發病,手足的發病率更是只有10%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和復健目標是希望病人回歸社區。早期民眾對思覺失調症認知不足,拖了35年,甚至10年才就醫,拖愈久愈難治療;現在民眾警覺性提高,發病3個月內就開始治療,效果都非常好。

 

藥物治療也進展很大。張介信表示,第一代藥物副作用容易讓病人肢體僵硬、面部無表情,外觀看得出異於常人;第二代藥物副作用少很多,惟病人容易肥胖、血糖和體脂肪高,成為慢性病因子,得靠運動改善。張說,運動也能促進分泌腦內啡、神經傳導物質抵抗壓力,病人專注運動時反而不會胡思亂想,有助放鬆。

 

張介信指出,思覺失調症病人3分之1可完全康復;3分之1病人經過治療可進步到某種程度;3分之1則屬於頑固型,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需搭配心理、社會、復健治療。有些病人可以跟症狀共存,透過適當訓練和治療都能恢復相當好,回到社區穩定工作且能力不錯。

 

思覺失調症復發率高,張介信說,復發原因除了體質,大部分受負面壓力影響,如忽略、虐待、創傷,病人無法整合在他的生命經驗就形成持續壓力。他指出,某些人有思覺失調症體質,但因為環境把他保護得很好,因而未發病,藥物服從性是預防復發的重要因素。(林芳如/台北報導)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