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東:外遊飲食要小心

防反應性關節炎

 

 

一張含有 個人, 人, 團體, 景色 的圖片自動產生的描述

 

腸胃炎又屙又嘔,尿道炎小便赤痛,原來「未算慘」,引發反應性關節炎才是真正噩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指出,部分病人染腸胃炎或尿道炎後觸發免疫系統連鎖反應,關節腫痛、手指紅脹如臘腸,承受持續痛楚及行動不便。市民出外旅遊,於異地易因水土不服或食物不潔而腹瀉,成為出現反應性關節炎常見病人群組之一。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郭文亮指出,腸胃或尿道感染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常見細菌,有機會刺激免疫系統反應,攻擊關節的滑膜和軟組織,出現反應性關節炎。他表示,旅客在外地光顧路邊攤檔和夜市,一旦衞生情況欠佳,食物不潔或未煮熟,旅遊人士易感染腸胃炎或尿道炎,成為反應性關節炎發作的導火線。病人以40歲以下年輕人為主,大部分病人帶有HLAB27基因,華南地區約7%人口有此基因。

 

郭文亮續稱,反應性關節炎一般於病人感染腸胃炎或尿道炎後兩周內病發。八成患者關節受損,腫熱僵硬,無法屈曲。一般少於五個關節發作,「一個關節好轉,就到另一個關節差。」七成病人出現肌腱端炎,腳跟、腳底關節位置疼痛;兩至三成出現發炎性背痛。大部分患者病徵維持一至兩個月會消散,可先以抗生素處理感染,並對個別發作的關節注射類固醇。不過,約兩成患者病情持續超過半年,演變成慢性疾病,或需以生物製劑治療。

 

「反應性關節炎」的圖片搜尋結果

 

即使治好反應性關節炎,日後腸臟或尿道再受感染,仍會反覆出現病情。郭文亮提到,一名42歲男病人5年前去印度後肚瀉,其後出現反應性關節炎,腳掌膝蓋疼痛。該男子近日從印尼回港後又再復發,腳腫及背痛,膝蓋無法屈曲,晚上更痛至難以安寢。檢查發現,男病人發炎指數非常高,服消炎藥後可勉強「趷趷吓」行路。

 

此外,有三十多歲女病人尿道發炎排血尿,服抗生素後康復;惟一周後她出現反應性關節炎,關節疼痛,再隔兩周突然手指腫脹至脫不下戒指,上班無法用電腦打字,走路亦有困難。

 

要預防反應性關節炎,首要預防細菌感染。郭文亮表示,不潔食物易致腸胃炎;質料侷促的內褲易孳生細菌,致尿道炎;性接觸欠衞生意識,或女士如廁後從後向前拭擦下體,可致尿道感染,要多加留意。

 

 

 

資料來源:東網